形态描述
♂翅展41~41.5 mm。头和胸部背面红褐色,翅基片灰红褐色;腹部背面褐色,臀毛簇赭色。前翅淡黄色,整个后缘区暗红褐色;中室下缘脉上有1条暗红褐色纵纹,下衬1条银白色细边;M2和M3脉间有1条暗红褐色的松散纵带,从中室横脉向外逐渐扩散,但不达于外缘;从翅顶到纵带中央有1条红褐色斜带;内外线只有一些红褐点痕迹,其中在外线脉上的小点较可见;亚端线由1列脉间小黑点组成。后翅暗灰褐色,前缘和缘毛浅黄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:第8腹节腹板梯形,端缘稍内弯,端部中央下面有2个弯角形几丁质突起;爪形突端半部适度狭窄,呈鸭嘴形弯向基部,末端圆;颚形突宽,片状,两侧稍内卷;抱器瓣相当宽,抱器背直,端圆,抱器腹基部1/3处有1钝角形突起:阳茎约与抱器背同长,端部稍拱,具小齿形亚端突,末端呈喙形突;阳端基环发达;囊形突圆小。
观察标本:西藏吉隆县吉隆区2800m,1♂,1975.Ⅶ.24,王子清采(正模,存中科院动物所);樟木2400m,1♂,1975.Ⅵ.30,黄复生采(副模);云南腾冲1750m,1♂,1979.Ⅱ.25。
雄性外生殖器:第8腹节腹板梯形,端缘稍内弯,端部中央下面有2个弯角形几丁质突起;爪形突端半部适度狭窄,呈鸭嘴形弯向基部,末端圆;颚形突宽,片状,两侧稍内卷;抱器瓣相当宽,抱器背直,端圆,抱器腹基部1/3处有1钝角形突起:阳茎约与抱器背同长,端部稍拱,具小齿形亚端突,末端呈喙形突;阳端基环发达;囊形突圆小。
观察标本:西藏吉隆县吉隆区2800m,1♂,1975.Ⅶ.24,王子清采(正模,存中科院动物所);樟木2400m,1♂,1975.Ⅵ.30,黄复生采(副模);云南腾冲1750m,1♂,1979.Ⅱ.25。
国内分布
分类讨论
♂翅展41~41.5 mm。头和胸部背面红褐色,翅基片灰红褐色;腹部背面褐色,臀毛簇赭色。前翅淡黄色,整个后缘区暗红褐色;中室下缘脉上有1条暗红褐色纵纹,下衬1条银白色细边;M2和M3脉间有1条暗红褐色的松散纵带,从中室横脉向外逐渐扩散,但不达于外缘;从翅顶到纵带中央有1条红褐色斜带;内外线只有一些红褐点痕迹,其中在外线脉上的小点较可见;亚端线由1列脉间小黑点组成。后翅暗灰褐色,前缘和缘毛浅黄色。雄性外生殖器:第8腹节腹板梯形,端缘稍内弯,端部中央下面有2个弯角形几丁质突起;爪形突端半部适度狭窄,呈鸭嘴形弯向基部,末端圆;颚形突宽,片状,两侧稍内卷;抱器瓣相当宽,抱器背直,端圆,抱器腹基部1/3处有1钝角形突起:阳茎约与抱器背同长,端部稍拱,具小齿形亚端突,末端呈喙形突;阳端基环发达;囊形突圆小。
观察标本:西藏吉隆县吉隆区2800m,1♂,1975.Ⅶ.24,王子清采(正模,存中科院动物所);樟木2400m,1♂,1975.Ⅵ.30,黄复生采(副模);云南腾冲1750m,1♂,1979.Ⅱ.25。
分布:云南(腾冲)、西藏(吉隆县、樟木);尼泊尔。
本种因前翅底色淡黄,基部无暗点,中脉纵纹下衬银白边,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端部适度狭窄,尾突宽,片形,抱器腹基部1/3处有1钝角形突,阳茎具小齿形亚端突,末端呈喙形,故易与美偶舟蛾相区别。
观察标本:西藏吉隆县吉隆区2800m,1♂,1975.Ⅶ.24,王子清采(正模,存中科院动物所);樟木2400m,1♂,1975.Ⅵ.30,黄复生采(副模);云南腾冲1750m,1♂,1979.Ⅱ.25。
分布:云南(腾冲)、西藏(吉隆县、樟木);尼泊尔。
本种因前翅底色淡黄,基部无暗点,中脉纵纹下衬银白边,雄性外生殖器爪形突端部适度狭窄,尾突宽,片形,抱器腹基部1/3处有1钝角形突,阳茎具小齿形亚端突,末端呈喙形,故易与美偶舟蛾相区别。